所在位置 > 资讯中心

智能化对中国就业会产生什么影响

来源:中国劳动保障报 发布时间:2019-08-07 11:06:14

车间里,一个个焊接机器臂正在对用于装配式住宅的方管柱进行焊接。班组长平庆雨坐在不远处的操作台上,有条不紊地进行监控和后续编程工作。3年前他从事的是手工电焊作业,是焊接机器臂把他从一线焊接作业环境中解放了出来。

这是安徽鸿路钢结构股份有限公司车间里的一幕,也是近年来合肥市企业推进“机器换人”的一个缩影。

“机器换人”:换来更高效率、更安全的工作环境

“人工焊接效率很低,比如,一根方管柱有48道一级全熔透焊缝,技术好的工人师傅一天最多焊3根柱,焊接机械臂每天却可以焊六七根柱。以前一条生产线需要七八个焊工,现在只需要两三个焊工进行检验和补焊就可以了,工作效率显著提升。”平庆雨说。

据平庆雨介绍,机器臂焊接质量均匀、工作效果稳定,可有效保证焊缝100%探伤合格。

这家工厂使用的15个焊接机器臂,是鸿路钢结构公司专门设计的。公司成立了以总经理为组长的智能化制造技改研发小组,将现有厂房改造为装配实验区,投入资金800多万元,调配研发及技改人员50多名,改造轻钢生产线32条、重钢生产线28条。

“智能改造还极大地提高了公司生产的安全性。”鸿路钢结构公司总经理助理尹心瑜介绍,“一根方管柱长将近10米、重达2吨,从绑扎、起吊再到就位,过程繁琐、耗时较长,还存在很大安全隐患。通过智能化改造,采用数控液压翻转架,编程之后自动翻身,工人只需在电脑前监控就可以了。”

自2013年获批国家机器人产业集聚发展试点以来,合肥市全力支持机器人产业发展,机器人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。在2018年安徽省“支持机器人产业发展政策支持项目名单”中,合肥市79个项目名列其中,占全省25.4%。

合肥市加强金融支持,设立产业引导基金,引入和撬动社会资本,支持机器人等战略新兴产业发展;突出推广应用,实施智能化改造“万千百”工程,推进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,促进智能机器人的广泛应用;完善政策扶持,对符合条件的“机器换人”项目给予一定比例的奖补,2018年对安徽万朗磁塑股份有限公司、合肥明双机械科技有限公司等47家企业“机器换人”技术改造项目拨付奖补资金6732.34万元。

近年来,为了提质增效,合肥市多家企业积极推进“机器换人”。问卷调查显示,在采用“机器换人”的企业中,生产效率普遍提高约20%,成品率提高约18%,企业经营成本降低约10%。

“机器换人”≠员工失业

被机器取代的员工到哪里去了?“机器换人”会造成大规模失业吗?

“被替代的工人,要么经过培训在原岗位操作智能化设备,要么调换到其他岗位。再加上企业扩大了生产规模,员工总数并没有明显减少。”彩虹液晶玻璃有限公司安徽总务部的胡岳岳说,“前几年企业普遍遭遇招工难,智能化机器人不仅解决了企业的燃眉之急,也促进员工主动接受再培训,提升劳动技能,实现企业和员工的‘双赢’。”

40多岁的王波,在安徽万朗磁塑股份有限公司的吸塑成型车间已经工作了6年。“以前每天在高温机器旁边一站好几个小时,夏天很不舒服。现在用了智能化机器,可以自动上料、加工和出料,我们只需要在触摸屏上进行操作就可以了。”王波笑着说。

宣守桂是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的一名员工,“机器换人”之后,公司让她参加转岗培训,学习新岗位的生产、设备、工艺等日常操作,还安排有经验的导师手把手教她。

“机器人接替了那些人们不乐意从事的低附加值工作、重复动作或危险任务,不仅大幅改善了劳动环境,还让员工可以将时间和精力放在更有创造性和吸引力的工作。这正是社会进步、时代发展的体现。”合肥市人社局人才开发处处长宋鹏程说。

与此同时,政府部门也为企业和职工提供了“真金白银”的支持。合肥市人社局认真落实失业保险基金给予稳岗补贴、支持参保职工提升职业技能补贴有关政策,提高企业履行稳定就业岗位社会责任的积极性。2019年上半年,合肥市向全市企业参保职工发放技能提升补贴16952人次,补贴资金2359.11万元。(李娟)



今日访问量: 人次      访问总量: 人次
© 桦甸公共就业服务网版权所有,并保留所有权利
吉公网安备 22020402000354号 吉ICP备17008828号-1
武汉北科天翼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